迈向2050净零排放,碳定价成为关键策略,无论是排碳大户、或是中小企业,皆无法自外于减碳。《气候变迁因应法》上路后,法制面、执行面齐头并进,台湾碳权交易所成立后,建立可信赖的碳交易制度,对国内产业而言,不只是转型的契机,也是一大商机。
政府积极协助产业减碳,对产业界而言,如何把握商机将是重要课题。经济日报于9月19日举行「碳交易的契机与商机」论坛,邀请环境部气候变迁署长蔡玲仪、台湾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玉山金控风险长谢冠仁、中山大学碳权研究与服务中心组长王右仁共同与谈,由经济日报执行副总编辑卢家鼎主持。
蔡玲仪表示,随著供应链、国际法规等要求,愈来愈多企业投入自愿减量,政府透过制定碳费、给予优惠费率,并同步推动碳交易制度,自开放申请自愿减量专案(新版碳权专案)以来,已收到不少案件注册,未来希望持续借由简化流程、建构友善环境,鼓励企业及早开始减碳。
田建中强调,碳交所依据《气候变迁因应法》受环境部委托,建置合法、公平且可信赖的交易平台,去年12月已推出国际碳权交易平台,今年10月也启动国内减量额度交易平台,不只是制造业,包括金融业、其他产业都陆续重视碳权,经过碳交所逐步推广,各界对于碳权使用已有正确认知。
田建中指出,减碳要注入DNA里面才会有效果,要让企业在减碳方面「转大人」,必须从采购、设计、行销等方面,多方并进,才能让组织行为变得不一样,也才能掌握减碳契机与商机。
谢冠仁建议,政府政策应多激励企业参与,除了棍子,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胡萝卜,借由政策引导,才能让市场蓬勃、活络商机,如果碳权交易要健全,市场一定要做大。
他也强调,企业评估购买碳权与否时,要先评估、盘点自身需求,且一定要设定减碳目标,心里有底后,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王右仁表示,碳交易是非常好的经济诱因,政府、民间都应该推广正确观念,买碳权并非买赎罪券、也并非漂绿,背后是有人努力减碳、才有碳权能够拿出来交易,他指出,台湾有非常棒的林地资源,建议政府更努力开发自然碳汇,不只是为了碳权,对于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都有助益。
原文地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291432?from=edn_subcatelist_cate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