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迈入碳有价时代,台湾碳权交易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企业面临国内外法规及国际大厂的减碳压力与日俱增,碳交所依据《气候变迁因应法》,透过导入市场机制,创造经济诱因,继去年12月推出国际碳权交易平台后,也于今年10月启动国内减量额度交易平台,期待帮助企业加速减碳转型。
「不只制造业,包括金融业等其他产业也使用碳权。」田建中举例,万海航运(2615)推出台日航线碳中和,或部分电子厂商针对特定产品碳中和也需要碳权,在逐步推广阶段,已让大家对使用碳权有正确认知,为抑制地球快速升温,必须穷尽一切手段减碳。
田建中指出,对国内产业来说,很多中小企业把碳视为成本,但观察国际趋势,市面上陆续有许多产品诉求低碳,例如低碳慢跑鞋、碳中和科技产品陆续出来,未来社会势必将永续与生活结合,以这样产品概念行销,减碳要注入DNA里面才会有效。
企业要采取哪些碳管理措施因应净零碳排?田建中认为,可率先订出内部碳定价,来改变行为组织,而且定价非常高、远高于碳费,例如台达电内部碳定价每吨300美元,以这样标准来检视部门绩效,无论低碳采购,设计部门改采低碳回收,行销部门也调整推广产品策略,「企业就会转大人、转筋动骨」,让组织行为变得不一样。
田建中指出,国际上对于揭露要求愈来愈高,国外大厂永续报告书对碳盘查规范已进展到范畴三,企业扎根碳盘查动作,小至员工通勤出差、大至整个策略管理模式都会有所不同。
「企业的内部碳定价方式很多,目前已经有国内企业参考其目标市场的碳定价来决定其内部碳定价,如此其全体员工才能真实感受排碳成本。」田建中说明,如销往欧洲的业者,以欧盟的ETS或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碳价作为标准,进行内部碳定价才会更有说服力。当公司上至下都意识到未来产品将面对这样的压力,齐心协力,从设计、制造、用料、采购、行销各层面改变,才能落实减碳。
原文地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291444?from=edn_subcatelist_cate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