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内人士热议人民币汇率五个核心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8月6日起,将我国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从零调整为20%。这一消息公布当天(8月3日)的即期汇市尾盘(截至16时30分)暴涨近400个基点,夜盘汇价继续升至最高6.80附近。而昨日,国内即期和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均大幅高开,但盘中延续走弱态势。
2015年“8·11汇改”将满3周年,9月份美联储加息或又近在咫尺,困扰市场的中美贸易摩擦仍存变数,仅就短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否“破七”,何时“破七”,似乎已成为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乎贸易和汇率本身,还与国内整个资本市场以及经济运行息息相关。
围绕人民币汇率最核心的五个问题,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一线的外汇交易员与分析师。这里没有艰涩的理论和数据,呈现的是最接地气的观点。这次的受访对象,包括国海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樊磊、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外汇分析师李刘阳、外汇黄金领域资深专家蒋舒、长期从事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研究的赵庆明博士以及一位化名为“小兵”的商业银行外汇交易员。
防范贬值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投机
证券时报记者: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为20%,这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手段,还是一个杀手锏?
樊磊: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为20%,更多是一种技术手段,还谈不上是杀手锏。此次远期售汇业务调整,对高杠杆做空人民币的人来说,其交易成本会上升很多,但是对于那些确实有购汇需求的人来说,则影响有限。
花长春:这只是个技术性手段,说明央行还是青睐于用市场化的手段来防范贬值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投机。
李刘阳:风险准备金上调增加了远期购汇成本,能够起到遏制投机、稳定预期的作用。2015年10月,中国央行也有过同样的政策操作,那次上调使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稳定了2个月左右。
蒋舒:上调操作能增加远期外汇交易的成本,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直接导致人民币强弱变化。从以往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升降调整来看,也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人民币汇率趋势。
赵庆明: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的操作对象更多的是企业而非居民,在外汇交易总量上的占比不高;同时,影响外汇市场的主要是即期价格,远期价格的传导较为间接。这一举措对人民币汇率只有短期影响。
小兵:风险准备金应该只是个技术手段,但在国内市场的短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暂无重启逆周期因子必要
证券时报记者:人民币汇率逆周期因子,近期是否有必要重启?有何利弊?
樊磊:目前阶段,并无重启人民币汇率逆周期因子的必要。2015年那一轮汇率贬值,企业部门已经进行过偿还外债和去杠杆的操作,从外汇储备下降的程度来看,当前的资本流出压力没有上一轮贬值周期时大。若重启逆周期因子,或多或少会削弱汇率形成机制中市场力量作用的发挥,是市场机制的退步。
花长春:虽然当前的必要性并不很强,但央行为了防止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过于悲观而导致一边倒的预期出现,以及为了防止资本流动方面的压力,近期或有可能实施逆周期调节因子。它的好处在于不需动用外汇储备就可调节外汇市场,但弊端是可能再次出现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价的分化,从而逆转“8·11汇改”的成果。
李刘阳:若风险准备金提升被市场快速消化,那么在美元指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日内如果仍存在大量购汇需求,则有必要重启逆周期因子。
蒋舒:逆周期因子推出以后,的确实现了人民币汇率从2016年的下跌到2017年上扬的转变,但这种转折是在2017年美元汇率下跌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因此很难说美元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之间存在所谓的因果关联。
赵庆明:逆周期因子政策推行之初,我大概记得就有过两派不同的鲜明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个政策意义不是那么大。
小兵: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稳住了,则暂时不必重启逆周期因子;如果人民币继续贬值,则有重启的可能。其利弊均在于对预期的影响——“利”在展示了央行维护汇率的决心,同时也多了一个调控手段;“弊”在向市场显示了人民币汇率支撑力量不足这一现状。
外汇储备依然较多
证券时报记者:从人民币汇率支撑的基本面来看,我们还有哪些亮点?
樊磊:当前国内的财政刺激已经推出了,如果经济下行,这一刺激力度可能会更强。相对来说,经济下行和货币持续宽松的程度会比较有限。
花长春:这个问题,要视中美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的谈判进展而定。
李刘阳:目前影响双边汇率的基本面因素是贸易谈判和国际美元的变动。前者影响市场情绪,后者影响国际汇率环境。
赵庆明:以美元计价的中国进出口增速还是跑赢国际大市的。中国贸易顺差收窄,其实还与过去我们主动扩大进口有关。
小兵:中国基本面的亮点,比如说我国的外汇储备依然较多,目前的银行结售汇仍是顺差,资本外流压力不大等等。
中美利差短期影响不大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