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陈宜伶 编译
摘要1.企业重视员工的「适应力」,但40、50岁的中高龄员工,真正的优势在于「个人经历」。年龄也不应该成为求职的阻碍;人生历练和热情,反而是中高龄员工开拓新领域的最大资本。
2.最适合中高龄人士转职的业种,必须具有稳定性,且通常不会过于依赖体力,而更看重经验、沟通技巧和情感智商,例如护理人员、教师、房地产经纪人、学校职员、理财顾问和心理咨商师。
中高龄该怎么转职?随著时代变迁,越来越多中高龄人士选择在职场上开启「生涯第二春」,重新找回工作的热情,也为职涯创造更多可能性。
化癌症危机为转机,重塑职业生涯
余宝蓝(Yu Poh Leng)的转职故事充满波折,她曾是知名公关公司的东南亚区总监,有超过30年的资深经历;然而,53岁时因公司管理层变动,她决定辞职从事短期专案,同时追求个人兴趣。
没想到就在此时,她遇上命运突如其来的考验——她罹患了乳癌。
她暂停了所有工作,专心抗癌;同时并未放弃锻炼。她偶然接触到水中有氧运动,持续复健到身体康复。
之后,她从日夜颠倒的工作狂,成为一名水中健身教练,把健康放第一。她的收入虽然缩水,却感觉更快乐,因为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在工作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根据《印度时报》报导,护理人员、教师、房地产经纪人、学校职员、理财顾问和心理咨商师,是最适合中高龄人士转职的业种。
这些职业普遍具有稳定性,并且通常不会过于依赖体力,而更看重经验、沟通技巧和情感智商。这些正是许多中高龄求职者所拥有的宝贵优势。
以余宝蓝为例,她在长期从事公关工作后,选择了转行成为水中健身教练,这是她兴趣的延伸,也是她健康状况的需求。
转职顺利,重新发现生命的「心流」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卡米拉·卡文迪什(Camilla Cavendish ),著有《额外时间:活得更久、更好的10个教训》一书,她访问过不少在中年转职的人,发现能够幸运找到自己人生志业的人,往往看起来比生理年龄年轻。
她认为,这种幸福的状态,就是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心流状态」(Flow State),就是当你完全专注于做某件事情时,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再重要,而这种心流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能体会到。
有些人在中年后转职,却焕发光彩,让他们看起来更加年轻。卡文迪什拿自己的记者朋友举例,安娜贝利(Ana Baillie)在英国一家绩优股公司担任律师长达23年,如今正准备成为助产护士。
因为安娜意识到,自己可能只度过了人生的一半,于是决定改变职业,用大脑的不同部分来工作。
50岁转行进新创,意外开启创业顾问新事业
来自新加坡的克莉丝汀娜·林(Christina Lim)是一位55岁的行销专业人士,在广告及行销产业耕耘了30年;然而,她对科技创业的世界充满好奇,促使她在50岁大胆的转变职涯——加入了一家新创科技公司。
这样的转变在一般人眼中或许风险极大,但对于克莉丝汀娜来说,却是她梦寐以求的挑战。
新创公司步调极快,拼命工作了一年后,克莉丝汀娜在51岁时,请休了一段时间,想利用时间好好地去旅行、写作。就在这时候,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创新创业学院(SMU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找上她,希望邀请她来担任志工导师,辅导想创业的学生。
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受邀担任讲师,更因这个经历,又意外当上了新创科技公司的行销长,协助公司上市的策略。
但在转职过度期间,克莉丝汀娜每个月都要注意收入是否稳定。她坦诚说: 「你必须注意生活开销,减少不必要花费。」一直到了五十几岁时,她的经济能力足以应付转职的阵痛期,准备蓄势待发。
她认为,只要在学习的旅途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当机会突然出现,就能够及时把握。
随著时间推移,克莉丝汀娜逐渐打开创业顾问事业,如今她以顾问的角色,帮助新创企业进行市场策略、业务转型、业绩成长等规划,甚至成为天使投资人、创业讲师,还是一位作家。
中高龄转职,人生历练是最佳优势
卡文迪什也发现,许多公司人资重视「适应力」,但40、50岁的中高龄员工,真正的优势在于「个人经历」。
中高龄求职者的智慧,通常来自于挫折与挑战。他们拥有更多人生阅历与生活智慧;比起一帆风顺,往往是惨痛教训带来更多挫败感。正因为更常处理危机与痛苦,长期下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与年轻求职者相较之下,他们最大的优势。
就像电影《高年级实习生》里,劳勃狄尼洛不习惯新世代的Email工作讯息,也不会用社群软体,但他却能快速与公司同事打成一片。就连处理紧急事件,反应也比年轻同事迅速,分得出轻重缓急。
比起老板的助理事情太多处理不来,老资格的他从数据报表中,快速发现公司哪个地区广告费的投资回报率低落,哪些地区却有潜在的销售动能。
余宝蓝与克莉丝汀娜的转职故事说明了,中高龄的转职,不只在改变工作角色,更追求身心满足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年龄不应该成为阻碍;人生历练和热情,才是开拓新领域的最大资本。
资料来源:Financial Times、CNA Women、Times of India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报告做得很认真,开会却被老板惨电⋯台湾人在跨国公司学到的一课
原文地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253906?from=edn_subcatelist_cate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