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4日揭晓,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强生(Simon 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学的罗宾森(James Robinson)共同获得,三人研究的广泛结论是:民主政治较有利于缔造经济成长。这让大陆媒体在报导时很尴尬,普遍聚焦「制度」如何影响一国繁荣,而避提「民主」两字。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史文森表示,减少各国巨大的所得差距是当今最大挑战之一,三人展示社会制度对达成此目标具重要性。
诺奖新闻稿称,欧洲殖民者改变其殖民地的社会,引进不同社会制度。有些建立广纳型(inclusive)政治及经济体制,以长期造福来自欧洲的移民。但部分殖民地面临榨取型(extractive)制度,殖民者目的为剥削原住居民并提取其资源来牟利。
推行广纳型制度可为所有人带来长期效益,但有些国家深陷于榨取型制度,经济成长偏低。榨取型制度为当权者带来短期好处;只要政治体制确保当权者持续掌权,没有民众会相信他们对未来经济改革的承诺,这也是为何情况不见改善。
艾塞默鲁说,很高兴获奖,并表示其获奖研究成果强调民主制度的价值,但他也承认民主并非万灵丹,推行民主相当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艾塞默鲁与罗宾森在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院院长裴洛西访台之际,曾撰文支持台湾对民主世界多重要,并批评中共一党领政的错误。
因此艾塞默鲁等三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大陆媒体在报导时必须字斟句酌。央视新闻报导,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报导指出,诺贝尔奖委员会评价称,「缩小国与国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些获奖者证明了社会制度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
上海第一财经、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国是直通车》则引述大陆学者观点认为,诺贝尔奖近年青睐现实问题,包括贫穷与不平等等,代表经济学与政策关系紧密,且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大陆所有媒体在报导时,一律不提三人研究的广泛结论是:民主政治较有利于缔造经济成长。
曾力邀强生到北大访问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勇则在新京报撰文称,这三人研究主要都是基于拉美的、欧洲的历史,因此对于这些经济体的解释力可能相对更强一些。而「对于东亚地区,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关系,我认为解释力是不够强的,不够贴切,甚至有可能会产生误导。」他说。
有博客则批评,今年诺贝尔奖又是政治宣传,颁给了「民主」。大陆网友「是远殿鸭」认为,颁奖的背后可能还隐藏著西方对其他国家政治模式的引导意图。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民主」作为核心主题颁发的决策,表面上看似乎是对「西方民主理念」的认可,实则也反映了西方对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干预。
原文地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8292779?from=edn_subcatelist_cate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