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委员会表决通过对大陆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的终裁提案后,大陆产官学等各界掀起不小的震动。大陆央视旗下「玉渊谭天」昨(5)日披露,中欧双方将于明(7)日进行新一轮的谈判,已传出有两个可能替代解决方案。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说法指,目前欧盟正在谈的其中一个方案是根据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电池性能、车身长度、两轮驱动或四轮驱动等指标为陆厂算出一个最低进口价格;另一方案则由大陆厂商许诺在欧盟境内设厂,并在过渡期内设定进口配额。
欧盟是仅次于中国大陆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汽车产业为这个27国集团提供了近1,300万个工作。随著中国电动汽车崛起,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达到115亿美元,比2020年的16亿美元大幅增长。据悉,目前,中国品牌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约19%。
中通社引述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分析表示,上述两种方案灵活变通,都有可能达成。世界贸易史上有不少成功例案,如美国限制下,日本车也是透过在美设厂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实际上,中国已在匈牙利等国投资建厂,生产电池,完全可用设厂作为关税替代方案,亦能推动欧洲电动车的发展。
刘澜昌指,欧洲清楚中国市场庞大,亦不愿打贸易战。且欧洲电动车发展落后,中国电动车有技术优势,中欧本就存在合作可能。即使提案通过,后续仍有较大博弈空间。
玉渊谭天指出,欧方一直以减少关税(减少加征幅度)为谈判筹码,但关税多少不是重点,加征关税才是重点,欧方是以中国车企享受补贴为由加征关税,只要加征关税就认定补贴,即使关税再低,只要认定有补贴,欧方就可用其他手段打压中国企业。这些手段包括「外国补贴条例」,甚至可以创造一些新的手段和条例。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于媒体撰文指,实施高关税措施可能会成为欧盟今后在竞争领域处理中欧经贸关系的范本,并使双方政治互信受到进一步削弱,从而影响甚至改变中欧整体关系。
延伸阅读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