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9月下旬起祭出超预期的经济提振措施,经济学者刘元春指出,这次政策重大转向首先是因为第2、3季经济成长率不达标,且先前的措施未达预期效果;新的共识是,中国经济短期要稳定,就不能只是等待中长期的结构调整。
9月24日起,中国财金部门针对房市和股市提出大力度刺激措施,包括降银行准备金率、降房贷利息、提出为股市增加资金的货币工具等;26日又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政策「背书」并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后财政部长蓝佛安也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与赤字空间」。而在这之前,中国的救经济政策被认为是「挤牙膏」式的,力度不足且时机滞后。 陆媒「华尔街见闻」昨天报导,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18日在2024年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解读此次重大政策转向的原因以及政策的逻辑。
他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第2季和第3季的GDP成长不达标,以及去年开始推出的政策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今年5月针对房地产的「517新政」。这套政策一度被称为「史诗级」,也没能减缓房市走下坡的情况。此外,地方政府还出现「给了钱却用不动」的现象。
刘元春指出,政策转向的背后还有「新共识」,也就是把房地产与资本市场的稳定从中长期布局定位,全面向短期进行定位。
他说,因为从2021年以来,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一轮房地产调整不是简单的调整;从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和证监会主席吴清的话也可以看出,稳地产、稳股市对于稳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变量,而稳信心是稳短期需求的一个前提,「这个逻辑很清晰。」加上美国联准会9月降息打开政策空间,因此有了大力度的政策调整。
至于官方9月下旬针对股市提出的救市措施,刘元春认为是为中国资本市场构建了一个可见的底部,「这个底部就是不允许普遍性、持续性的出现破净(跌破净值)现象」。
他说,在9月25号之前,中国5000多家上市公司,接近800家上市公司是破净,也就是总市值低于它的净资产,其中有近100家公司,即使股息率、分红率超过5%仍然破净,意味著中国资本市场定价出现了系统性的扭曲。需要透过央行入市纠正,譬如鼓励大股东进行回购,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者进行股票增持。
刘元春认为,当前一揽子方案是一个鸡尾酒式的组合模式,有短期扩需求的方案,也有改革方案,这不是「放点水」刺激,而是想从行为模式、激励体系上有根本性的改变。包括要改变目前地方发动机熄火的状况,也暗含了未来的一些改革。
原文地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3/8305689?from=edn_subcatelist_cate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